超50%中國成人有糖尿病或在疾病前期,診斷標準看這里
- 分類:新聞資訊
- 發布時間:2022-11-15 09:44
- 訪問量:
超50%中國成人有糖尿病或在疾病前期,診斷標準看這里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心臟病、癌癥、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CDs)已超過傳染病,成為全球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作為威脅全球人群健康最重要的非傳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全球患者人數增加迅速且發病率呈現穩定上升趨勢。
2021年12月,國際權威醫學期刊JAMA發表了關于2013-2018年中國糖尿病患病和治療狀況的研究,統計結果顯示:2013年-2018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從10.9%增加到12.4%,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在增高,并于2018年達到38.1%,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總患病率已經達到50.5%,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和前期患病率竟然在五年上漲約4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JAMA
1
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疾病,是因機體產生不了足夠的胰島素或者人體無法有效地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出現的一種綜合征。
高血糖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失控的常見后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對人體的許多系統(特別是神經和血管)帶來嚴重損害。因此糖尿病與各學科疾病有關聯密切。
2
糖尿病的分型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ㄖ饕悄虿☆愋?,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是人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所致。
2型糖尿病多見于青春期后,患者多數肥胖,癥狀可能與1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不很明顯。因此,可能在發病數年且出現并發癥后才能得到診斷。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ㄇ嗌倌昊騼和诎l病型糖尿?。┑奶卣魇牵?/p>
-
胰島素分泌不足
-
年齡通常小于30歲
-
“三多一少”癥狀明顯
-
常以酮癥或酮癥酸中毒起病
-
非肥胖體型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濃度明顯降低
-
出現胰島自身免疫標志物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時胎盤會產生多種供胎兒發育生長的激素,這些激素對胎兒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但卻可以阻斷母親體內的胰島素作用,因此引發糖尿病。
3
糖尿病病因
遺傳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具有種族和家族遺傳易感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看,但遺傳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且在外界因素和體內環境的共同作用下, 糖尿病才會誘發出來。
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白細胞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系最為密切。
2型糖尿病已發現與多種基因突變相關,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等。
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運動過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會導致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更容易發病。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感染后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
4
糖尿病的危害
-
長期高血糖會影響機體血管和神經病變,損害心臟、血管、眼睛、腎臟等
-
成人糖尿病患者面臨兩到三倍的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危險
-
足部神經病變(神經受損)與血流量減少結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潰瘍、感染以及最終需要截肢的可能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失明的重要原因,是視網膜小血管長期累積損傷的結果。近100萬人因糖尿病而失明
-
糖尿病是腎衰竭的主要導因之一

5
糖尿病的診斷
HbA1c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雖然WHO早在2011年就建議采用HbA1c診斷糖尿病,但之前由于我國各地區測定HbA1c標準化差別較大,尚未能統一診斷標準。
2020版的指南里,在3項診斷標準后面,增加了HbA1c≥6.5%,其標準與WHO的推薦一致。

6
糖尿病的干預和治療
生活方式干預
保持理想的體重、適當運動、改變飲 食結構以減少熱量攝入、限鹽、減少含糖或代糖飲料攝入、戒煙、 不過量飲酒和保持良好情緒等,不僅能減輕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糖尿病的治療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口服藥物治療,但也可能需要根據嚴重程度使用胰島素治療;并針對各個組分如糖調節受損、高血壓、血脂 紊亂以及肥胖等選擇相應的藥物治療。

廣東唯實生物HbA1c檢測產品
助力糖尿病診斷更準確、更靈敏、更便捷
廣東唯實生物推出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試劑盒(免疫熒光法)性能可媲美進口試劑,5分鐘出結果,批內變異系數(CV)應小于5.0 %。
聯系我們
如果您對廣東唯實生物自主研發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試劑盒(免疫熒光法)感興趣,歡迎通過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系!
電話:4009001339
郵箱:customer-cn@wesailbio.com
參考文獻:
[1]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Dec 28;326(24):2498-2506. DOI: 10.1001/jama.2021.22208.
[2] WHO.糖尿病.2022
[3]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4] 陳曉麗,計仁軍.糖尿病病因與發病機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4):189-190.
[5] 張婭,徐先明.妊娠期糖尿病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04):299-302.